乡村治理之实践思考
乡村治理关乎农村社会稳定大局,是从源头上预防减少社会矛盾,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因地制宜探索党组织领导下,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实施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良法善治,创新乡村治理的载体路径,着力解决乡村治理重点堵点痛点难点问题,不断完善村庄运营与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为实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做好社会支持和制度保障。以县域为统筹,乡镇为主导,村居为主体,社会组织为补充,充分发挥县直、乡镇、村居干部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加快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进程,“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
一,关于乡村、乡村治理认知
“乡村绝闻见,樵苏限风霄。”乡村,也作乡邨、村庄、村落,取象思维,是以农业活动为主的地理空间聚落,是农村社会最基本的治理单元,发生利益冲突、邻里纠纷时,容易引发家族亲友参与其中,导致矛盾扩散积累加剧,危害社会发展大局,可见其具有基础性复杂性牵引性,是协调利益关系和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乡村治理,包括环境整治、矛盾化解、人文关怀、敦风厉俗、经济发展,是县、乡、村主要工作之一,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社会稳定的重任,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党长期坚持乡村治理,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五个方面是有机整体,互相促进、相互保障,不可或缺,其中“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有效的乡村治理有利于促进产业、生态、文明、人才和组织等资源要素,在乡村空间的有机整合科学级配合理利用,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方式转变,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上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全力实现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二,当前基层面临的问题分析
制约乡村治理中各要素发挥积极有效作用的问题较多,突出的表现在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和方式方法等方面,矛盾复杂多样,利益盘根错节,亟待探究解决。
1.体制结构问题。基层干部存在做“乖宝宝”或“躺平”、上面不发话就不想更不做现象,恐惧划到“不听话的干部”系列成为“弃子”,生怕被问责追责受牵连,担心组织不使用不重用。吸引乡下人进城务工买房,城里人却不能到村里务农买房,不能双向自由流通加剧二元结构分化。农村承包地细碎化阻碍产业发展问题,农业产业规模化等同连片化误导乡村建设问题,更大区域缺乏协调统筹导致农业高产多产农民却难增“收”问题,交织积累引发新矛盾,并且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制约瓶颈。上级组织主导的乡村治理模式存在着决策过于集中、服务难以到位、资源分配不对等、部门作用不充分、乡村承接能力差异太大,导致台上推进热度高台下运行温度低,从号令发出到行动实践、从县乡指挥中心到村组前沿一线,就会常见“书面成果”缺少真材实料现象。无事找事,遇事不见人,脱离本村本土实际,制度性成本过高,戴高帽绣领口插冠花,满足应付上级检查评比,把功夫花在群众不乐意的面子工程,忽视群众真切感受。
2.机制保障问题。村民自治的实践存在着缺乏适宜的保障机制、村民参与少参与难、村民自治组织不够健全等问题。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水平不够、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主动关注群众“急难愁盼”不多,组织协调、激励统筹机制短缺。理事会作用发挥不足,村规民约在村民自治中作用力不强、容易左右用偏,执行力受到家庭家族地位与经济实力影响。面临农业产业链条延长、农村人口流动严重、土地资源不断增值,单一的经济手法使得农村各类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利益冲突更加频繁,现有机制跟不上变化需求,信访问题成为地方事务重要表征。
3.一刀子切问题。乡村治理千头万绪千差万别,不能一刀切,更不能切一刀。各村有各村的社情民意,客观条件不同,风俗人情不同,所处经济发展环境也差异化个性化。有的村有产业,有市场,车水马龙,在外务工的少,有的村已经空心化,不足15%的留守人员还是老弱病残,“便民服务中心”几个月接待不到两个人,村干部的能力、素质和作用发挥自然受到限制。集体经济收入从几万元到几百万的村不可能是一种做派,更何况我们还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人情社会(日益淡化)。一个事故,全业全体牵连遭殃,全面“排查”“整顿”;一个地方“冒烟”,便要求全域全民都要“查火”;下雨天还要山林防火季节,年年都要发通知开大会天天查值班值守,山区如此,平原如此,水网地区也一样,等等,“马后炮常有”、“形式花样不断”,让基层疲于跟踪应付,不能主动作为。设施条件、政务公务、方式方法,都应该因地制宜,具有针对性操作性,而不能简单蛮横一篙子推一船,造成水土不服感冒发烧。
4.点上示范问题。不能面上热热闹闹点上炸窝爆雷,更不能点上出招见彩面上溃疡颠覆。有些地方外表光鲜亮丽,内堂一堆乱稻草,视察只能点对点走单骑,不可越雷池一步。有的把精力资源优势集中起来“办大事”“做亮点”,无法推广借鉴,应付检查昙花一现,“示范”制造出新的不平衡,后援断供就剩下一片狼藉,加剧矛盾升级。参观取经,学的是思维、眼界和格局,不能照葫芦画瓢,更不能生搬硬套,要有适配性贴切性生长性,“下载”“复制”“粘贴”成就不了大业。
5.事与愿违问题。不能吃力不讨好,更不能好心办坏事。从大集体到责任田到户,又想方设法“流转”回到集体再发包给“大户”,忙忙碌碌的村干部月工资从当年记满月工分(农民按照实际出工出勤出力评分记分)到今天四千多元,村容村貌变化表现在村庄新房子多了,却很少有人活动走动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的也少多了。路边栽花、村头铺草、沟塘现浇,明亮的路灯下有几只飞蛾在知了伴奏中翩翩起舞。现在有个项目叫“小田变大田”,如果不懂行的,就会把熟田变生田了,必然降低田地土壤质量,违背了做项目是要高产稳产的初衷。行行出状元,术业有专攻,农业农村要践行“全力提升耕地质量,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就得要真正专家,就得是内行引领,就得有事业情怀。工业式预制菜正在席卷神州大地冲击传统“厨艺”,风味小吃的“专家”将更加弥足珍贵。基层社会治理同样要专家参与,司法、社工、调解、综治,都有“专攻”的真才实学,会说的惹人笑、不会说的惹人跳,方法也就有金银铜分级,高手才不会走错了路。
6.人事协调问题。不能以偏概全推演概率事件,更不能会上信誓旦旦“问责”会后置若罔闻放纵自由或有失公允处置不公。知人善任与任人唯贤是减少行政麻烦的最优渠道。追责问责是规范公共行为以做警示教育,不能成为维护个人权威的刀把子枪靶子,不能劣币驱逐良币形成破窗连锁,危害社会公平正义。更何况基层本来就是模糊性社会,不是宗亲就是比邻,百年数代恩恩怨怨。哪个村民家情况怎样,有没有返贫风险,锅里煮什么厨子里有什么,村干部一本全知。按逻辑,有风险苗头,村干部就去浇水灭火,最多是主动报告联系村的镇领导以求外援就足够了,如果村干部真的不作为或介于其中兴风作浪,群众就会向县乡报告、检举、揭发,就会“兵临城下”查处问责直至换将押解。犯不着一个个信息提示、一堆堆台账佐证、一次次会议调度,大数据时代,更用不着疲于奔命做假账,移花接木涂脂抹粉却七零八落张冠李戴,花费了不少人力物力,反倒是起了个副作用坏影响。
三,解决基层问题的关键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善治的有效途径”。“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国家和社会关系变革外部驱动、乡村治理结构内源优化和围绕着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立场生成的新逻辑结构,我们要从“千万工程”经验中汲取精神食粮,从“枫桥经验”、“浦江经验”中提取有效做法,运营好乡村,治理和发展好乡村。乡村治理就得通过社情民意的广泛吸纳,确保广大群众的“心声”“呼声”能够及时“传上来”,把党委政府的“想法”“做法”及时“传下去”,“三治融合”,互动互促,互检互助。生产关系和谐,生产要素协调,生产力水平有效发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发展文明稳定,核心是“人”,关键是“因地制宜”建立管用的长效机制,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1.党组织要做乡村治理中枢。村党组织牵头抓总,全面领导村民委员会及村务监督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和其他经济社会组织。村民委员会履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功能,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村务监督委员会发挥在村务决策和公开、财产管理、工程项目建设、惠农政策措施落实等事项上的监督作用。集体经济组织发挥在管理集体资产、合理开发集体资源、服务集体成员等方面的作用。农民合作组织和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依照国家法律和各自章程充分行使职权。健全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弘扬崇德向善、扶危济困、扶弱助残等传统美德,培育淳朴民风。结合传统节日、民间特色节庆、农民丰收节等关键节点,因地制宜广泛开展乡村文化体育民俗风情活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培养道德文化修养。
2.村干部要发挥主力军作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已成共识;务实不务虚,重结果而不纠结过程,多用口头报告不要注重台账,不要“功夫在题外”,已是普遍呼声。心中有数是本分,出手有招是能力,管护好稳定好是态势。通过对村民建议和意见的走访征集,实现对社会问题的感知和社会矛盾的处理前置,才能有效预防社会风险的发生。矛盾排查的一个主要内容或方式,就是主动征集社情民意,听取群众诉求,了解基层呼声,做到心中有人、心中有数、心中有度。这里必须强调,村民小组长(最底层网格员)的作用不可小觑,谁调动的好那个地方问题发现就快矛盾就少。矛盾化解的一个重要方法或策略,就是沟通的能力水平与作风姿态,站在矛盾当事人的利益考量换位思考,做到政策清楚、背景清楚、事项清楚、案由清楚,才能有的放矢,对症开方,照方抓药,因症施治。
3.乡村事务要有系统思维与机制保障。关键在于将基层各组织、各事务统筹于党的全面领导之下,使得“上面千条线,下面千根针”的状况,转变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有序状态,有章可循,有责可咎。体制机制的一个关键轴心或要素,就是流程简单顺畅、主体责任明确、配合协调有力的有机合化,要让群众与干部都知晓、接受、运用、服从。发挥社会组织作用,调和前后左右,活跃人间烟火。加强监督管理,跟踪问效,限时对接,接受利益相对人的咨询、质疑、举报。
4.乡镇干部要沉下心到村里开展工作。乡镇党委是地方总指挥一方大员,如何推进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乡村发展,如何调动乡村干部积极性,平衡好多方利益,应该有真招实招硬招。以乡镇为主导,汇集各方力量,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接诉即办,有诉必应,通过擂台赛、积分制、评议会、清单制、数字化等一系列务实管用的乡村治理方式,推进乡村面貌取得群众有感的真切实效。任何事情关键还是“人”的问题,是履行“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的位置、能力、作风问题,一点也不复杂。逻辑实证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在今天,如何做到不为权势所惧、不为名利所动,不怕打击报复、善于包容沟通,以人民为中心、与人民同甘共苦、肝胆相照,也就是把“入党誓词”80个字兑现好落实好,公平正义、信念坚定、德才位相适配,必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胆识与气魄、能力与方法、态度与情怀,去了解情况、化解矛盾、稳定一域、成就一方。在人性方面就是公信力与执行力问题,一点也不含糊。公平用人,公正办事,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事情是自上而下一件一件部署,给钱是自上而下一块一块核拨,从县到乡,从乡到村,从村到组(最底层网格),用人时,忘了做事,做事出了麻烦时才想到这个人还有个能力问题,钱用错了才知道还有红线底线高压线,殊不知一旦遇到歪瓜裂枣的“坏蛋”,怎么可能不出事不出大事,不是七处冒火八处冒烟才算怪事。一旦出事,就是高压政策,欺上瞒下,蒙混过关,或者,优亲厚友,帮近打远,不分良莠,或者,两手一摊,听之任之,不去收拾。在最基层,可以说干部如果德才不能兼备、一碗水端不平、总有自己小九九,面对左邻右舍、七姑八姨、叔舅姐弟、狐朋狗友,“摆不平了”,就会失去轴心乱了方寸,引发无休无止此起彼伏的矛盾。矛盾一旦积累发酵,就是信访不断妨碍发展,就会撕破脸捅破天。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城市大机关来自五湖四海竞争激烈却不失公平,小地方关系露骨矛盾交织不需要能力只需要“势力”,工作中必然驾驭不了局面,一旦出事也就此起彼伏。所以,我们决不能用工业模式去套改农业、城市思维去思考农村、市民工薪去雇佣农民(仅就资本资产与地理空间就大相径庭)、无机化学去生长有机食品(甲状腺结节、肺结节正在迅速“普及”,危害健康安全)。我们不能被西方欺骗奴役,被他们牵着鼻子走,食品安全问题即将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和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隐患。乡村振兴中产业规模化一定要在生态化无害化的基础上展开(五年前腌豇豆焯熟了一周不发霉,糯性五彩玉米开始填满餐桌,最近我们又吃到白色“鸡蛋黄”,不知道有没有引起主管的监管的协管的食品警觉,会不会解释为“自然进化”)。城市治理和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两个基本单元,平行而又不失部分交叉重叠,共性虽有,特质更多,自然要有能力有方法有逻辑区别对待。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时代,乡村治,社会稳,国家安,必须下决心缩小城乡二元结构距离,高质量补齐乡村治理的短板,切实破解乡村治理的难点难题难关,在城乡融合三治融合三产融合理念下,加快乡村治理融入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战略,为全面振兴做好基本保障。
刚不可折,柔不可卷,刚柔相济,仁恕通和。通过“党组织+网格组织+社会组织+专业组织+政法机关+数据中心”模式运作,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为城乡社区稳定与发展做出制度与机制安排。面对社会结构的不断转型,需要遵循现代社会发展的逻辑和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需求,在与外部新型环境的复杂互动中,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作出结构性功能性优化布局,构建起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农业与工商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构建起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社会、人类与自身和谐相处的命运共同体。积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科学形成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