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重点领域廉洁风险防控的实践与思考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逐渐重视对国有企业各类风险的管理,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要求国有企业尤其是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近年来,党中央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系统化预防及惩治腐败作了众多积极的探索,实践证明,作为反腐倡廉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廉洁风险防控工作,是将风险管理理论运用到反腐倡廉工作中的重大实践,更是非常有效的预防和惩治腐败的手段。
一、重点领域廉洁风险防控的机理研究
(一)相关概念界定。不同企业的治理模式和管理基础不一,面临的企业风险也不尽相同。推进廉洁风险防控,及时防止腐败和不正之风问题的发生,是国有企业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深刻体现,是落实新形势下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政治任务。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廉洁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廉洁风险是企业人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给企业带来危害性或负面影响的可能性。廉洁风险防控是指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由企业各责任主体共同实施的排查、识别、评估和防范廉洁风险的管理过程。要重点针对投资决策、产权交易、财务管理、资本运营、物资采购、招标投标、选人用人和工程建设等腐败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开展廉洁风险防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将长期存在,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将长期存在”,要“深化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深化标本兼治,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
结合福建电投公司实际,将重点领域廉洁风险防控定义为:为了降低并控制企业投资决策、财务管理、项目运作、物资采购、招标投标、选人用人和工程基建等重点领域腐败现象出现的风险,对流程和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督、管控、治理,将可能存在的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促进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实践活动。在廉洁风险防控工作中,必须结合企业自身实际,采取有别于其他企业的做法,找寻科学合理的识别、评估、应对方式,凸显廉洁风险防控的作用与价值。
(二)相关理论基础
1.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最早源于20世纪30年代,发展至今主要经历了早期、现代以及全面风险管理三个阶段。早期风险管理理念的产生得益于美国一些大公司的高层决策者,他们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火灾事件更是为风险管理的科学发展创造了契机。在这个阶段,风险管理主要以管理层为主导,充分调动企业内各个主体加以识别、评估、控制各类企业风险。其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不利风险,目的是减少纯粹风险对企业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所采取的主要策略是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随着风险管理实践的进一步发展,风险管理理论的内容不断丰富,风险管理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新的风险管理方式也不断涌现,发展到了以风险效益为价值追求的全面风险管理阶段。其主要包括控制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响应与控制、信息沟通以及监督等过程要素,把风险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是站在整个公司角度的风险管理,所以常常被称作公司风险管理或全面风险管理。
2.PDCA循环理论。PDCA质量循环理论最初在1930年由休哈特(WalterA. Shewhart)提出,1950年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Deming, W. Edwards)博士进一步总结归纳并应用于全面质量管理中,主要用于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问题。PDCA循环管理理论作为一种工作程序,是为了有效开展一项质量管理活动,即通过制定计划(Plan)、执行实施(Do)、检查考核(Check)以及修正处置(Action)四个环节,从P阶段到A阶段,然后再到下一个新的P阶段,每循环一次,质量管理应有一定的进步和提高,应要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从而保证计划管理水平不断地得到提升。
廉洁风险防控是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的重要一环,将风险管理理论和PDCA质量循环理论嵌入企业重点领域廉洁风险防控过程,建立健全廉洁风险的识别、评估、预警、处置等管理机制,促使风险防控中的各个要素不断上升发展,从而整体上提升廉洁风险防控工作的效能,提高风险管控的质量。
二、近年来企业重点领域廉洁风险防控的实践限度
加强廉洁风险防控是党永葆肌体健康的生命之源,是纪检机构工作的“源头活水”。近年来,福建电投公司压责任、建制度、抓作风,紧紧围绕关键岗位、重点领域开展风险防控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并未形成体系化、规范化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实践深度还不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主要做法
1.认真落实“两个责任”。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和《廉洁从业承诺书》,每年下发反腐倡廉教育行动项,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与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完成情况纳入月度KPI、KPA考核,形成“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完善“大监督”工作格局,强化对物资采购、选人用人、工程变更和现场签证、大额资金支付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落实制度执行的强度和刚度。敢于刀刃向内,制订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结果清单,限期巡察整改销号,举一反三,避免问题重复发生。
2.一体推进“三不”机制。开展廉洁谈话,节日廉洁提醒,定期为全体员工及家属下发廉洁倡议书,强化“不敢腐”的廉洁红线。加强制度建设,修订《公务用车管理办法》《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管理实施细则》《招待费管理办法》等,通过OA固化管理流程,扎牢“不能腐”的笼子。每年突出一个主题,扎实开展廉政教育月活动,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促进党员干部自我净化能力再提升。坚持“每月一课”观看廉政视频和《零容忍》等专题教育片,加强身边案例警示教育,以案为鉴、以案明纪,主动与项目所在地纪委、监委联系,推进企地协作监督,筑牢党员干部“不想腐”的自觉。
3.持续拧紧作风建设发条。紧盯“关键少数”,重点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之以恒加固中央八项规定堤坝,增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实效。企业纪检机构作为监督主责机关,向党支部汇报,与班子成员达成共识,发动各职能部门查找管理漏洞,防控廉洁风险,防范损公肥私、吃里扒外、靠企吃企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发生,先后多次查找问题,开展“微权力”靶向监督。充分发挥党风监督员作用,在车辆管理、物资采购、业务招待等实际工作中起到监督制约效用,促进党风政风转变。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思想教育不够扎实。企业廉政教育面较窄,渗透力和穿透力不足。加之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干部职工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多元化,思想难以管控,加大了廉洁风险的防控难度。有些员工认为自己不会发生腐败行为;有些认为廉洁风险只存在于领导干部;有些今天学了明天忘,没有深入内心;还有的进行了警示教育,但仍然控制不了自己的私欲。这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监管难以延伸到基层,廉洁风险防控难以落实到“神经末梢”,作为具体业务工作执行者的一线党员干部职工底线意识、法治观念相对淡薄,对廉洁风险缺乏警惕,容易被渗透、被腐蚀。
2.查找问题不够深入。与生产设备、作业环境、职业健康等主要安全风险的辨识、评估工作相比较,重点领域廉洁风险的识别精准度、有效性亟待提高。一方面,没有形成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