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风”问题个人主要表现
及其原因剖析与整改措施的报告
县委学习教育专班:
根据县委关于深入开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深化作风建设、整治“四风”问题的安排部署,本人严格对照中央八项规定及其细则精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结合县经济合作局工作实际,通过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互相帮等方式,深入查摆“四风”问题,剖析思想根源,制定整改措施。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形式主义方面
1. 招商引资重“数量”轻“质量”。一是过度追求签约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对项目落地率、实际到位资金等关键指标跟踪督导不够。例如,2024年某次招商活动中签约的3个农产品加工项目,因前期可行性研究不足,至今未开工,造成资源浪费。二是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组织党组学习时,常照本宣科传达政策文件,未结合县域产业实际研讨如何转化应用。如对“双碳”政策学习后,未能及时引导干部谋划绿色招商路径;对新兴产业扶持政策解读浮于表面,未能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吸引新能源、新材料项目的实际举措。三是台账管理流于形式。建立的招商项目台账仅记录基础信息,缺乏对项目推进难点、要素保障缺口等动态跟踪,导致部分项目因用地指标未落实、审批流程卡壳等问题长期停滞。四是宣传造势多、实效跟进少。热衷于举办大型招商推介会、签约仪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营造“热闹”氛围,但后续项目对接、落地服务跟进不足,部分签约项目沦为“纸面协议”。五是工作留痕过度。要求基层单位频繁报送招商工作简报、照片等材料,将“痕迹”等同于“实绩”,分散一线人员精力,影响招商工作实效。
2. 调研督导“蜻蜓点水”。 一是到企业调研时,多以听汇报、看材料为主,深入生产一线少。例如,某次走访经开区企业,仅停留1小时,未实地查看企业用工、环保等实际问题,导致后续出台的惠企政策针对性不足。二是调研成果转化不足。每年形成的招商调研报告多为数据堆砌,缺乏对县域产业链短板、招商方向优化的实质性建议,未能有效指导招商策略调整。三是督导检查走过场。对乡镇招商工作考核仅以报表数据为依据,未深入核查项目真实性和推进实效,存在个别乡镇虚报招商成果的情况。四是调研选题“避重就轻”。倾向于选择基础较好、问题较少的企业开展调研,回避产业链薄弱环节、招商难点区域,导致调研无法反映真实问题。五是调研反馈滞后。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未及时梳理反馈,部分企业诉求长期积压,错过最佳解决时机。
(二)官僚主义方面
1. 服务企业存在“官本位”思想。一是对中小企业诉求回应不及时,存在“重大轻小”倾向。如某小微企业反映的融资难问题,因认为其“贡献度低”,拖延2个月才协调解决。二是决策听取意见不充分。在制定《县招商引资奖励办法》时,未广泛征求乡镇和商会意见,导致部分条款脱离基层实际,执行效果打折扣。三是服务流程繁琐僵化。企业项目申报材料审核环节多、耗时长,要求重复提交证明文件,存在“只说不行、不说如何才行”的机械执行问题,增加企业办事成本。四是主动服务意识淡薄。对企业咨询招商政策、项目落地流程等问题,多以“按规定办理”简单答复,缺乏主动指导和帮办服务。五是部门协作推诿扯皮。涉及多部门协调的企业诉求,存在“踢皮球”现象,例如某企业土地审批问题在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间反复流转,久拖不决。
2. 工作作风脱离实际。一是对县域招商资源优势把握不足,盲目对标发达地区制定招商目标,导致部分项目因本地配套能力不足难以落地。二是对干部队伍专业能力培养重视不够,招商人员缺乏产业分析、谈判技巧等系统培训,在对接高新技术项目时难以精准匹配企业需求。三是决策缺乏科学论证。在招商项目引进过程中,过度依赖主观判断,未充分开展市场前景、环境影响等评估,导致部分项目投产即面临市场饱和、环保不达标等风险。四是忽视基层困难。对乡镇招商工作中存在的人才短缺、经费不足等实际问题关注不够,未及时协调资源给予支持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